2025年,对于香菇种植从业者而言,是充满挑战与艰难的一年。市场价格持续低迷,许多种植户面临赔钱结局,这背后有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。本文从一线技术人员角度出发,对反季夏季香菇产量现状加以分析,供从业者参考。
一、供求关系失衡,经济环境雪上加霜
近年来,香菇种植规模急剧扩张,达到历史高峰。由于香菇种植成为多数地区脱贫政策支持的优选项目,在政策推动和前期较好收益的吸引下,大量资源涌入,导致产量大幅增加。市场需求的增长未能跟上产量扩张的步伐,形成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。
与此同时,整体经济大环境不佳,消费者购买力下降,餐饮、商超及工厂食堂都受到影响。在供大于求且需求端萎靡的双重压力下,香菇价格持续走低,种植户收益大打折扣。
二、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
(一)跨界投资人技术短板明显
随着香菇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,许多有较好经济实力和背景的投资人纷纷涉足。他们虽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,却轻视了香菇种植的专业性。香菇想要种好,技术很关键。缺乏技术支撑和存在执行方面问题,导致种植的香菇在产量和品质上难以达到理想效果。如在菌种选择、栽培环境控制、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,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,容易出现失误,最终影响经济效益。
(二)职业种菇人经验主义作祟
有些从业者是职业种菇人,有着多年“菌龄”,但存在实践经验丰富、理论基础薄弱、对香菇栽培技术过度自信或严重盲从等现象,属于典型的经验主义者。香菇种植并非一成不变,不同年份、不同气候、不同设施条件等都可能对种植产生影响,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。如果习惯于按照以往经验进行种植,不善于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,也会导致种植效益不稳定,收益起伏较大,好一年坏一年。
(三)“小白”种植户力不从心
还有一批由其他行业转移过来的“小白”种植户,他们看到前几年香菇种植收益较好,便抱着“挖矿、淘金”的心态盲目进入这个行业。实际操作后才发现,香菇种植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,从菌棒制作、发菌管理到出菇采摘,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,而且还面临市场风险、自然灾害风险等诸多挑战。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储备,在种植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,却又骑虎难下,最终导致投资失败。
三、种植成本差异大
在香菇种植中,即使同样是一个种植周期,成本却存在极大区别。以河北平泉地区为例,部分生产规模在5万棒的农户,能够将周期总成本控制在3-3.5元/棒。这些农户生产规模适中,从备料到采摘结束,基本依靠自家劳动力完成,雇工工资几乎为零,场地也是利用自家房前屋后,属于典型的“庭院经济”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平泉地区成本最高的每袋合6元,这部分种植户购买成品菌棒(2024年平泉成品菌棒单价2.8-3元/棒),加上菌种费用0.15元/棒,接种工资0.12元/棒,消毒药品、发菌提温、倒垛刺孔到开袋上架(不包含污染率)费用按0.4-0.5元/棒,后期注水采菇工资1.5元/棒,棚租金1元/棒。如此高的成本,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,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。当每棒产值6元时,成本低的农户每棒可收入2.5元,而成本高的农户仅保本。
此外,从源头做起的种植户对投入原料知根知底,质量有保障。而购买成品棒的种植户则面临着原料以次充好的风险,这也为整个生产周期埋下“产量和质量没有保障”的隐患。
四、菌棒发菌期和出菇期管理欠缺
(一)发菌棚问题突出
菌棒发菌期管理欠缺,不能很好的处理保温和供氧关系。北方夏季香菇冬季发菌,摆放密度超标,由于冬季自然温度低,通风频率不高,使菌丝无法有充足的氧气供应,呈现的状况是菌龄够、积温够,而成熟度不够,达不到理想的出菇效果。
(二)出菇棚控温不到位
出菇棚控温对香菇生长也至关重要。由于棚室的归属不同,有的是自建,有的是租赁。尤其是租棚户,出于成本考虑,不情愿在棚室上进行投资改善。比如今年春季,覆盖二层膜的养菌质量明显优于没有二层膜的,加装喷淋装置、放二层网的出菇棚,在应对伏天高温时,温度能明显得到缓解,香菇的生长状况更好。不舍得投入的租棚户,香菇在高温天气下生长受到抑制,产量和品质都受到很大影响。
2025年的气候异常对香菇种植造成严重影响。春季气温明显低于往年,且昼夜温差极大,给日常养菌管理带来困难。到了6月末7月初,温度又高于往年同期。高温天气导致多数人注水后香菇不出菇,还出现烂棒现象,让部分种植户损失严重。
2025年香菇种植户赔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,要改变这种局面,从业者需客观认识市场,不断努力提高技术管理水平,合理规划生产规模,同时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,提高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。(作者:河北平泉市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北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中心 刘海军 梁宏丽 王帅 王彦玲 孟凡飞)